一分为四模型的建立过程

比如“大脑是怎样思维的?”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过一些基本理论,知道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知道了归纳演绎思维、发散思维。然后考虑这些理论按照一分为四是怎么排列的。比如最常见的逻辑推理思维,考虑“和它并列的四个思维方式是什么?”这个寻找过程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书本理论基本是缺失的,也是涉及零零散散的各个方面。最后找到的三个概念并不是从书本上找到的,而是自己凭借自省和常识找到的。首先发现逻辑推理的过程是一个前因后果的顺序的一条线的一维的知识结构。这时就意识到了“信息的存储和检索是思维的重要过程”,后来接触编程也会了解函数就是有输入有输出,思维也是有输入有输出,而有了已有的已经存储的信息,那么很容易做到有输入有输出,比如“张三长得胖”,输入了张三,马上会得到长得胖这个输出。有了顺序的信息结构,后来又通过日常接触,收集到了树状结构,以及相互没有关系的发散思维的离散存储结构。以及在信息技术中接触的关系数据库的属性三元组的信息结构。再后面将信息的存储扩充增加了信息的检索、信息的加工、信息的消化、信息的生产。基本组成一个4×4=16的一分为四的概念组,这样,就完整的解释了“大脑是怎样思维的?”。这个过程历时几十年,反复修改。

总结一下,模型的建立是这样的:

  1. 收集领域知识
  2. 找出最重要的关键的概念,可能只找到了一个最重要的概念。
  3. 由上面得到一个或几个的概念拼凑出符合一分为四要求的四个概念。
  4. 画出四象限图 ,最终得到八个概念。

四个概念要求符合下列要求:

  • 这四个概念要求是相互对等的,不能有相互包含的关系,并且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语义空间中属于临近的概念。概念之间要有各种相互关系。比如是一根线还是分支的线,就区分出了顺序结构和树状结构。比如比较不同点就得到了关系数据库这样的数据集(积累结构),比较相同点就得到了生物学的纲目科属种(抽象结构)。而顺序结构和树状结构都是连续的,积累结构和抽象结构都是离散的。也就是概念能够分布在四象限中,被两个轴线所区隔。
  • 这四个概念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涵盖了一个学科的方方面面,就能完整无缺漏的解决一个学科的问题。
  • 这四个概念是不可分 的。将一个学科看作一个“一”,从“一”出发推演这个学科。
  • 其它见一分为四 。

刚入门的人从下面这些简单的事情做起:

  • 从一分为二 开始,注意所接触的概念的成对关系。
  • 简单的两个概念就能建立起一个四象限图 。比如待办事项的分类 。
  • 试着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中重要的概念找出来,看看能不能按照一分为四 的思路,从找到的一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出发,用一分为二 等方法拼凑相关的概念,找到四个地位对等并列的概念,试着把它们拼凑成四象限图 ,这四个概念并不一定存在于你读过的书本中,还是需要从自己的所见所感出发,从客观世界去挖掘。四个概念就能组成一个不简单的模型。比如五行就是一个生长、活动、消散、收藏的过程模型。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一分为四 and tagged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