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属性是社会架构的一部分。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性、利益性、理想性。
先说管理方法,据说对基层人员的管理方法是法家(也就是说强调纪律,以奖惩为主),这正对应人的自然性(人体、生物性、物质性)。对中层的管理用儒家(强调自觉性),对应人的属性的社会性(社会秩序、纲常伦理、上下级、各种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对高层采用道家(平等合作、各取所需、因势利导),对应人的属性的利益性(丛林法则,不讲规则,博弈,合作竞争)。 上面三种方法是从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既然人的属性有4个,那么需要找出第四种管理方法,那就是企业文化(针对人性提出很多理念,来凝聚人,催眠人。管理社会人则是宗教,在革命中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对应传统文化是不是应该叫做释家),对应人的理想性(也可以叫做精神性,意识性)。
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的发展阶段其实也是管理人的方法的改变,奴隶社会(体罚式的管理,肉体管理)对应人的自然性(法家), 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强调秩序)对应人的社会性(儒家),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社会,讲究规则,讲究个人的自由,个人的私利,个人的权力,为个人利益物质利益而生活)对应人的利益性(道家,博弈),宗教社会(包括原始社会的祭祀, 包括将来机器全面代替人的劳动后的人道社会(见起点小说《人道天堂》,一种没有什么物质追求,而更多精神追求的社会))对应人的理想性(也叫精神性)。
现在发现人的属性对应于哲学架构的4部分,这也说明了人是小宇宙。自然性、社会性、利益性、理想性分别对应哲学架构的物质、个体(个体也可以叫做整体)、群体(也可以叫做丛林)、目标(现在发现“精神”这个词比“目标”更贴切)。
社会类型(见参考)的控制型、服从型、内向型、外向型分别对应哲学架构的个体4个组成部分:结构(也就是金字塔结构,自顶向下的结构)、流程(服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叫做有合作精神,能够和上下游顺利合作)、独立(也就是内外分割,有自由精神),开放。 这样对人的研究就不局限于4部分了,而是可以继续发展为16部分。下面继续。
人的理想性也可以叫做精神追求,再广义来说,叫做精神活动,意识活动,思维活动。我从佛教的名词“唯识”受到启发。我们知道的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佛教说自己不是唯物主义、不是有神论,这样实际上就是唯心主义,佛教里面讲究修炼的部分有很多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见心理学架构。唯物主义讲究实证,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来获得理论认识,实际上可以说是强调对外界的认识,因此对应哲学架构的目标(今后改叫做精神,包括内因、外因、目标、执行)的外因部分(精神领域的外因指心灵的窗户,能够感觉到的部分,外界的部分,而一般的外因则指外部环境,自己不能掌握的部分)。而唯心主义讲究先有理念、假设,然后去处处验证,讲究高度的抽象,等于是求诸内心,因此对应精神(原来的哲学架构的目标部分)的内因(精神领域的内部就是内心了,而一般的内因则指自己能够掌握的资源)。从佛教的和有神论以及唯物论的对比,则看出来宗教(有神论)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有神论通过神的崇拜,通过迷信,借主神的口来给人指出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因此对应精神的目标部分。其实人也可以不需要别人来指出目标,通过过问自己的内心,同时通过对外界机会的把握,通过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找到目标(这种说法好像是佛家的率性,本性,参考起点小说的《阳神》)。第四部分也很好找了,就是儒家的不讲物质、不讲神、不讲理念,只讲行为规范。儒家对应精神的执行部分(什么也不说,只是执行,好的规范得到幸福人生,幸福家庭,幸福社会)。
人的另外的8要素待今后感悟。
参考链接: